8人
第06組
編號 姓名
18 黃羿琪
————————————————————————————————
20 宋芳瑜
華南地區的語言
香港 澳門 台灣
議題一、語言與認同的關係
香港:廣東話是構成香港文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1949香港跟廣東正式分離
1950-1960逃難至香港
1970-1980香港人的認同(下一代)香港的歌曲、電影
二戰後:港式風格
現在:強勢的香港文化
特殊性:
兩文三語。中文、英文/廣東話(乘載感情)、英語、普通話
補充:2035年 台灣雙語國家政策
研究:港大學生日常對話 code-switching
每個大學有不同的語言政策
香港大學:全英文。所有科目一律英文(包含中文系)
中文大學:不得歧視中文。老師選擇語言
香港電視節目:
娛樂(表達情感):廣東話
知識性:英文
香港危機後的變與不變
港台關係史:華人文化中心、繁體中文、社會關係良好、彼此不了解、雙向移民
補充:台灣僑鄉—金門
規模:九七前移民潮30 萬、國安法後移民潮10萬
問題:寫出一個你所知道的香港地名?
A:九龍、銅鑼灣
香港的客家人
新界有一半的村落是客家村落
香港主流社會對客家人缺乏興趣
Constable、Johnson研究 香港客家人缺乏客家認同
三大客家元素:客家人、客家組織、客家學術
香港的客家人姓氏:羅、藍、成、陸等等。客家村:羅屋、成屋、藍屋⋯
客家菜:梅干扣肉
客家組織:崇正總會(支持客家族群之歷史文化、舉辦國際活動)
客家學術:羅香林
為什麼香港缺乏客家認同
香港客家文化悖論:元素豐富,但因語言政策,客家話式微
香港主流社會的本土認同運動:客家文化沒有與主流本土認同運動掛上勾
從台灣看香港:香港與台灣的關係
互相交流但互相不了解
建制派:肯定既有的東西
泛民主派(主流派、激進派)
議題二、普選
問題:港人治港是政治承諾,問題是香港人是誰?誰是治港的港人?
————————————————————————————————
21 凌秀萍
香港語言文化:
香港通行的語言是粵語廣州話,學術稱港式粵語或香港話,一般慣稱「廣東話」,是大多數香港人的母語。香港的白話與原廣州話發音一樣。
香港政府推行「兩文三語」政策,即以中文、英文為書寫文字,粵語、英語和普通話為口語;例如於立法會會議或政府新聞發佈會等官方場合,都會提供以上三種語言的即時翻釋。
補充:香港最普遍使用的漢字書體是繁體中文。在正式書寫的場合,香港使用的中文書面語多以官話白話文的語法和詞彙為標準,但年輕一代書寫中文時,如內容非用於學術、求職、公事報告等嚴肅場合,普遍習慣以廣州話口語方式書寫,或引述廣州話對話。市面上也不難看見廣州話口語方式的書寫中文或香港特有詞彙,這在以年輕讀者為主要對象的刊物尤其常見,粵文書寫不但蔚然成風,也獲文藝界接納和開拓,同時也見諸社交媒體的表現上。
香港島的客家人:
香港本是寶安管轄的一塊地方,客家人最早進入的,便是今天的新界。目前香港的客家人約有200萬人,其中70%是老港客,即指其先人是清朝初年實行獎勵墾荒時,由廣東、福建、江西來到香港承墾官府荒地的客籍農民。漢族先民進入香港,有史可查的,是在宋朝,據說第一個開埠的,是侯氏家族。侯氏始祖侯五郎,是北宋進士,文化人。到他兒子的時候,金兵就打過黃河,進占中原。漢人都往南跑,南方擁擠起來。侯家本在番禺住,到他兒子侯卓峰,舉家遷往今天的新界,開始在新界的創業。
29 陸上雅賢
語言與認同的關係
香港
1940 香港更廣分開
1970-1980 感覺自己是香港人
1997 香港是一個單獨的認同 政治關係隔絕
(https://read01.com/805OEK.html#.YlwieejP25c)
中國人逃難逃到香港下一代的人覺得香港是他的家
新的香港文化港式風格電影音樂語言
香港認同用香港的案例(對語言與文化有關聯)
小漁村變成一個獨立的地區單獨地盤
語言重要
類別行程特素的歷史變化
香港的特殊性兩文三語:廣東話,中文,英文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A9%E6%96%87%E4%B8%89%E8%AA%9E)
兩文三語(英語:biliteracy and trilingualism)
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1997年成立後推廣的語文政策。
兩文為中文和英文,三語為粵語、英語和普通話。
涵蓋香港的語言特色
台灣語言政策:台灣雙(中-英文)語國家 2035年的目標
香港重英文共同使用,中英互相對照
有趣:廣東話,普通話:母語是廣東話(表達感情會用廣東話)
用兩種語言換來換去(轉來轉去)
港大全用英文:英文很好
香港人認同:用廣東話表達感情(東英換來換去)
中文也用英文教-受
學校政策
香港中文大學 1960年成立:中國遷到香港:條文:不得歧視中文課程排出來:C:廣東話M中文E英文(3種語文都有)
香港的電視節目:公共頻道:表達情感:廣東話
功能:英文節目
廣東話音調 9個
用漢字寫廣東話台
灣香港的關係
史用繁體中文台灣
飲食文化
彼此不太了解
雙向移民:兩國關係很好-經濟困頓的現象
1949:國共內戰中國人移民到台灣
1972退去聯合國
1970移民到南美洲-台商移民到泰國金門地區-金門移民的人(美-加拿大)台灣移公司
1945香港日本佔領後重新恢復人數幾十萬
1970發展永久割讓
1982簽:九龍香港一起歸還
雨傘革命-冠安法
冠安法:10萬人移民出去
客家文化保存:香港客家人跟其他地方不一樣:香港主流社會
香港新界本地族群
客家人在香港不認同自己是客家人
18世紀村民消失
香港客家菜:
從政總歸:全球影響客家
辦國際性的活動
駱香林:客家研究書文化的悖論
最近2014-2015:香港文化
本土語言
客家功夫
香港客家文化節 /鄉土連結
王貞治視頻
32 李婷婷
華南地區語言關係
以香港為例:廣東話,大概1970-1980年代出現語言文化認同。因流行港劇,港風的關係。
兩文三語:中文,英文,廣東話,普通話與英語。
重要議題
香港的一個研究,發現港大的學生在平日說話習慣換語言,經常與廣東話與英語轉換。
有趣的現象
香港大學的語言政策,以港大為例全英語授課,包括中文系。
香港台灣關係史
共同點為兩者都有華人文化中心。也有客家元素
33 施天心
34 劉慧羚
香港:
廣東話是構成香港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
原本香港人口都是從中國內地去工作的外地人。
1970年到1980年,出現’’香港人’’本土意識,從廣東分離出來。
形成港式風格、港式文化。
兩文三語:中文、英文、廣東話、普通話、英語
Code switching香港學生常常這樣講話
港大語言政策:全英文
香港中文大學:3個語言都有
廣東話9個聲調
香港與台灣:
兩個華人文化中心
皆使用繁體中文
兩地社會關係良好
彼此不太了解
雙向移民
為什麼香港缺乏客家認同:雖然之島自己是客家人(祖先),但只有祭祀時講客家話,平常都講廣東話,日常生活也覺得自己與香港人無異。
九龍新界一帶,如上水、元朗、大埔、沙田有不少客家人。大姓:羅、成、藍、陸。客家村:羅屋、成屋、藍屋、陸屋、西村、大坪村。
最具影響力組織:香港客屬崇正總會
客家意識在香港無足輕重
香港的政黨不是政黨
泛民主派(主流派、激進派)、親建制派(傳統左派)
51 金明明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