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View
 

14

This version was saved 2 years, 8 months ago View current version     Page history
Saved by 陳彩榆
on May 23, 2022 at 7:19:02 pm
 

第05組

編號

姓名

劉杞潼

10 何玉蓮



 

12 孟令恩

 

新馬歷史與文化

 

馬來西亞特產

  • 錫製品、銀製品
  • 金製品、臘染布料、風箏、蝴蝶標本、雕金書、木雕。
  • 熱帶水果一榴槤、山竹、紅毛丹。
  • 香料一肉骨茶、荳蔻、咖哩粉、胡椒粉。

 

 

馬來西亞美食

•沙爹 小椰漿飯、炒飯、馬來辣沙拉、少粿條、咖哩叻沙、炒麵、福建麵、印度煎

餅、酸辣咖哩飯、椰漿牛肉咖哩、火鍋、四川雞、雲吞麵

 

華人飲食

馬來西亞人民的主要食物是飯米,但麵類也相當普遍。

華人食物從街邊小攤子到酒店、中菜館,從小吃到昂貴的酒席,不一而足,任君選擇。

小吃有釀豆腐、蝦面、炒粿條、咖哩麵、清湯粉、薄餅、海南雞飯、瓦煲雞飯、餛飩麵、港點、肉骨茶、檳城拉沙等,種類繁多。

 

 

新年

農曆新年:世界各地的華人都會慶祝農曆新年,在馬來西亞亦不例外,馬來西亞人會一家團聚享用豐富的食物,年輕人及末婚人士都會收到「利是」,象徵財富。

馬來西亞的特別之處是「家庭招待日」,歡迎所有其他人到來慶祝,帶給乐山蓝绮

 

 

天然資源

  • 主要礦藏有錫和石油,還有鐵、金、鎢、煤、鋁和錳等。
  • 主要經濟作物有橡膠、木材、油棕、胡椒、菠蘿、椰子、可可等。因天候條件適合,係全球棕櫚油生產大國,橡膠產量位居世界第三,橡膠木材則可供家具及木製品生產,使馬來西亞位居於全球10大家具出口國。
  • 1957年在亞洲東南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被稱呼為「錫與橡膠王國」的國家。

 

 

 

社會人口

 

馬來西亞是由多元種族文化組成之國家

  • 馬來人約占62.25%,其次為華人占22.5%,
  • 印度人占6.8%,其他少數民族占1.2%,外籍人士占7.3%。
  • 馬來語為官方語言,通用英語和華語。
  • 貨幣:林吉特
  • 馬來西亞大多數人信奉回教

 

當地特產

  • 錫製品:馬來西亞是世界上主要的產錫國
  • 銀製品;以裝飾物和食器居多,吉蘭丹州的銀器尤為有名。
  • 風箏:造型特色彩豔麗是馬來西亞風箏一大特色。
  • 木雕:叢林先民奥蘭亞人所雕的手工藝品,富想像力,富原始自然趣味。

 

 

主要工業概況

  1. 電子及電器產品工業
  2. 橡膠製品工廠
  3. 化學和化學製品工業
  4. 運輸設備工業及食品菸草工業
  5. 建築材料工業

 

 

貿易

當前馬來西亞的經濟型態還是處於農業經濟階段,因此對外貿易方面,以原產品出口赚益最多。

  • 輸出以樹膠、石油、錫、樹桐、鉅成木材及棕油等。

 

主要對外貿易國

  • 新加坡(作為轉口貿易)、日本、美國、歐洲
  •  糧食(包括米糧)、化學品及礦物燃料,其他為各種機械、工業成品。主要輸入品為例如米,主要從泰國、緬甸等鄰國輪、肉類與乳酪從澳洲與紐西蘭入口

 

 

新加坡 

麻六甲Malacca

  • 麻六甲Malacca位於馬來半島西海岸,距吉隆坡約二個半小時的車程。
  • 鄭和七下西洋曾多次停留此地,漢麗寶公主亦嫁予麻六甲蘇丹王,是馬來西亞早期的香料、黃金、茶葉、香煙貿易港口。
  • 麻六甲歷經葡萄牙、荷蘭、英國、日本等國家殖民,一直到馬來西亞獨立為止,每個時期都遺留下相當特殊的文物或建築,每一棟建築皆有獨特樣貌。 
  • 麻六甲有三寶廟、三寶井都是為了紀念鄭和所建。三寶廟旁一有漢麗寶公主曾沐浴過的水井。
  • 麻六甲街道都是單向道,市區街道也相當窄。

 

新加坡人口

  • 根據新加坡政府2008年統計數據,目前新加坡常住人口已達484萬人,其中384萬人屬於本國公民或永久居民,在本地居民中,新加坡華人佔75.2%、馬來人店13.6%、印度裔佔8.8%,而歐亞混血人口和其他族群則佔2.4%。故新加坡的華人基本源自中國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華人文化結構也越來越複雜。

 

 

 

和平重建後柬埔寨華校教育系統的建立與改革

 

摘要

  • 柬埔寨華校教育系統的建立與柬埔寨的歷史息息相關,如果不是因為柬埔寨到了1990年代開始重新建立社會秩序及和平穩定,可能未必有同樣的機會。然而這個狀似發展完整的華文教育系統卻面臨很重大的挑戰,以致於一個強調改革的趨勢已經開始,即使是尚在發展中的議題,卻是未來華校系統在柬埔寨生存的核心問題,已經開始浮上檯面,是未來最重要的課題。

 

 

族群衝突

  • 馬來西亞雖然獨立較晚,在1957年才宣布獨立,到1963年才確定現在的國土範圍,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始終是族群衝突的重要議題。
  • 若考察相關的言論與政策,早在1946年馬來亞聯邦(Malayan Union)爭論開始時,華文教育的存廢與發展就是關洼的焦點。
  • 泰國雖然沒有經過殖民主義及獨立運動的衝擊,但是民族主義的情緒也在同一時間發展,泰國的華校系統(後稱為民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受到壓抑,也應該放在同一個脈絡來看待。

 

 

國家消滅華校系統

  • 緬甸的國有化政策,與越南的民族解放,華校雖然並不是在國家獨立的同時受到衝擊,也都是在後來民族主義情緒的發酵下,在政權變動的同時,將華校系統消滅掉。在這種條件下,柬埔寨的華文教奇的發展變得很突出。

 

紅色高棉

  • 恐怖的紅色高棉時期,在1975 至1978 年由波布(PolPot)政權統治的柬埔寨,至今仍然是一個夢魘。人們還很難平和地面對這段歷史。
  • 紅色高棉又稱赤柬,紅色高棉統治時期,將所有都市人口趕往鄉村,想要徹底改造成一個極端的共產主義社會,而屠殺及人口清洗卻以改造思想為名義,在各地上演,造成了二十世紀亞洲地區最恐怖的極權統治與屠殺時期。
  • 這段期間為了全面改造既有的社會制度,原有的機構,如教育機構、文化機構與社會機構全部關閉,學校也全部關閉。華校的領導人幾乎無一倖免,都是在這段時期到鄉下地區進行勞改。

 

 

龍諾 (Lon Nol)

  • 1970年龍諾 (Lon Nol)將軍發動政變開始,到其失敗倒台為止。是個動亂的年代。
  • 國家的分裂依意識型態的左右來分。這段時期華人的記憶是很分歧的,與其他的東南亞國家一樣,華文教有就立場上分左右,互相是對立的。當時台灣的政府則因為意識型態相近,以及美國的支持,與龍諾政府比較友好,也促成了相當相當程度的交流,其中教育的交流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和平時期

  • 第五個時期是從巴黎和會達成和平開始,到現在的時期,在柬埔寨歷經數十年的戰爭破壞後,社會秩序又重新慢慢地重建起來。這段時期最主要目標是達成各政治勢力的和解,束埔寨設法讓過去敵對的各派別都能夠共同為建設國家而努力,因此即使是造成破壞的紅色高棉,也僅象徵性地審判了少數的高層指標性人物,其他則儘量將納人新的體系中,以便展開各方面的重建工作,從政治體制的改革到經濟的發展各項基礎建設都有重頭做起的決心。

 

 

柬埔寨華文教育

  • 多數人所討論的華文教育就是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的。
  • 華文教育在這個時期開啟了一個重新發展的契機。華文教育在這個時代不但沒有受到壓抑,反而是受到柬埔寨領導人的重視與鼓勵。
  • 束埔寨的華人在當地不但沒有受到歧視性的待遇,相反地,華人生活中所反映的文化價值反而在柬埔寨被普遍地接受,從過年過節的習俗到抽象的倫理精神,都受到尊重。

 

柬華理事會

  • 束埔寨的華人組織,是以「柬華理事會」為首,統籌協調五幫事務,是經過政府核認可的正式華人組織。理事會第一屆的理事十人,全部由束國政府委任,任期五年。
  • 1995年首屆理事任滿後,第二屆理事開始攻由票選產生。可以說由法屬時期的幫長制度,漸漸改為民主社會的社團。
  • 五幫分別為:(一)潮州幫(二)福建幫(三)廣肇幫 (四)海南幫 (五)客家幫,祖籍客家及闉、粤二省以外者稱為「客屬會館」。

 

 

幫派會館辦學

  • 金邊市的華文學校,主要是由柬華理事會辖下的幫派會館來經薈。如潮幫的端華學校、崇正學校、福建幫的民生學校、廣東幫的廣肇學校、以及海南幫的集成公所。
  • 此外也有私立的立群學校及華明學校
  • 凡是由幫派會館來經營的學校,都以公立學校為名,受柬華理事會管轄與協助,而不是由會館經營的華文學校,則稱私立學校。
  • 公立學校並非接受政府輔導,而是以柬華理事會轄下而稱為公立,這是柬埔寨在和平重建時期的特色之一。

 

臺灣

 

  • People of Taiwan 台灣的人民
  • Taiwanese aborigines 台灣原住民
  • Han People 漢人
  • Han: Min (Hokkien, Holo ), Hakka, Mainlanders:閩人(福佬人)、客家、外省
  • New Migrants: Vietnam, Indonesia, Philippines, Thai:Overseas Chinese (Chinese Diaspora in the World)
  • 新住民:越南人、印尼歸僑、菲律賓人、泰人

 

 

Austronesian

  • Taiwan may have been genetically distinct from any groups currently on the island. About 4,000 years ago, ancestors of current Taiwanese aborigines settled in Taiwan. These aborigines are genetically related to Malay and Polynesians, and linguists classify their langage as Austronesian.

 

南島民族

  • Indigenous peoples
  • Today the indigenous peoples of Taiwan face economic and social barriers, including a high unemployment rate and substandard education. They have been actively seeking a higher degree of self-determin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ince the early 1980s.
  • 原住民運動:正名運動、還我土地運動

 

  •  Recognized: Ami, Atayal, Bunun, Kavalan, Paiwan, Puyuma, Rukai, Saisiyat, Tao, Thao, Tsou, Truku.
  • Unrecognized: Babuza, Basay, Hoanya, Ketagalan, Luilang, Pazeh/Kaxabu, Popora, Qauqaut, Siraya, Taokas,Trobiawan.
  • 台灣南島民族包含有阿美、泰雅、布農、排灣、魯凱、卑南、賽夏、鄒、邵、雅美(達悟)、噶瑪蘭、太魯閣等族。

 

 

Plains Aboriginals

  • The Han loosely divided the aborigines they encountered into two groups: "cooked" (i.e.civilized) aboriginals (熟番) and "raw" ("wild") aboriginals(生番):This binary classification was later adopted by anthropologists during Japanese rule. (1895-1945)

 

官方認可原住民

  • 泰雅族 ( Atayal;Tayal )
  • 賽夏族 (Saisiyat; Saisiat)
  • 布農族(Bunun)
  • 鄒族 (Tsou; Cou)
  • 魯凱族(Rukai)
  • 排灣族 (Paiwan )
  • 卑南族(Puyume)
  • 阿美族(Pangcah; 'Amis)
  • 達悟族(Tao; Yami,舊稱雅美族) 
  • 太魯閣族 ( Taroko)
  • 撒奇萊雅族 (Sakizaya)
  • 噶瑪蘭族(Kavalan)
  • 賽德克族 (Sdeig )

 

 

 

族群與多元主義研究範疇

  • Nation, Nationalism
  • 國族、民族主義、國民國家
  • Ethnic, Ethnic group, Ethnicity
  • 大熔爐到馬賽克
  • 台灣與南島及東南亞的族群與認同關係

 

族群中心主義

  • 族群中心主義:祇以自己的角度看別人
  • 要求別人依自己的標準
  • 無法設身處地
  • 打破族群中心主義
  • 接納外人
  • 文化相對主義
  • 客家心
  • 文化族群
  • 外省人
  • 擬制族群
  • 原住民、多元一體、新移民
  • 原生僑生

 

 

 

平等態度看待東南亞人

  • 以平等態度看待東南亞人,誠心與其從事各種互惠共榮的合作,以善意與東南亞各國重修友好關係,建立有是非公義的合理史觀。透過此種正確史觀的建立,台灣才能重新定位自己在東亞的地位,做為聯繁東北亞與東南亞的樞紐,並從平等地人權保障出發,尋求此區域共同的國際利益。


 

14 VICKY 丘美玲

26 黃楚芸

20 宋芳瑜 


 

38 黃郁庭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簡稱為「大馬」,分為東馬與西馬,位於熱帶地區,自然資源豐富
  • 社會人口組成:華人(佔約兩成)、印度人、馬來人(佔六成)
  • 特產:金銀器、錫製品、 蠟染等等
  • 首都吉隆坡
  • 華人與當地人通婚後裔:娘惹(Nyonya)、僑生(Baba)
  • 麻六甲(Melaka):鄭和下西洋、保留傳統文化特色、三寶廟(紀念鄭和)、會館、宗祠…

新加坡

  • 社會人口組成:華人(佔約七成)、印度人、馬來人
  • 魚尾獅、印度廟… 

柬埔寨

  • 1920年代後以及二戰後華人移入
  • 1975~1978年「紅色高棉」時期,此時期後接續著內戰,共歷經十年的戰爭破壞
  • 柬華理事會,將華人分為五幫,並協助日後的辦學

台灣與多元文化

  • 人口主要組成:原住民、閩人、客家人、外省人、新住民 
  • 台灣原住民,南島民族(Austronesian),多元一體
  • 客家人,約佔13%人口 ,分布桃園、高雄美濃,為文化族群
  • 外省人(Mainlander) ,為擬制族群
  • 新移民,原生僑生 
  • 族群特性並不是固定不變,而是隨環境變動 

 

————————————————————————————————

20 宋芳瑜 40984224i

 

新馬歷史與文化

馬來西亞

  • 簡稱大馬,由十三州和三個聯邦直轄區組成的聯邦體制國

  • 屬於熱帶地區,兩千多萬人、通用語為英語、華語

  • 多元社會:中國、印度、西方各地食物都有

  • 天然資源豐富

  • 社會結構:華人(兩成)、印度人、馬來人(六成)

  • 節慶:大寶森節(1/25)、農曆年

  • 特產:錫製品、風箏、臘染布料、雕金畫⋯

  • 馬來武術、舞蹈、樂器、雕刻、手工藝

 

新加坡:

  • 港口巴生,又稱瑞天咸港

  • 娘惹食物(Nyonya)

  • 僑生(峇峇):華人與當地人結合

  • 亞洲四小龍之一

  • 魚尾獅(文化象徵)

  • 混合東西方文化的建築

馬六甲:

  • 經歷多國殖民

  • 德教會、會館(從同一地方來)、宗祠(同一家)、峇峇公會、三寶廟

  • 保留眾多傳統建築 eg.1753年基督教堂

 

和平重建後的柬埔寨華校教育系統

柬埔寨:

  • 柬埔寨華校:1990年

  • 華人增加1930年代,以潮州話為主

  • 國家民族主義、族群衝突

  • 福建會館民生學校

  • 施亞努親王重視教育

  • 紅色高棉時期屠殺、改造思想—教育⬇️

  • 端華學校(人數最多的華校)、柬華理事會,協助辦學

  • 2007年柬文學校改全日制➡️與華校變成競爭關係

 

台灣:

  • 原住民、漢人

  • 閩人(福佬人)、客家人、外省人、新住民

  • Austronesian 南島

  • 原住民運動:正名運動、還我土地運動

  • 台灣南島民族:阿美、泰雅、布農、排灣、魯凱、卑南⋯

  • 外省人Mainlander,為擬制族群

  • 國民國家、大熔爐到馬賽克

  • 文化相對主義

  • Ilha formosa

  • 族群特性會隨環境變動

————————————————————————————————

13 陳彩榆 40984216I

新馬歷史

1.馬來西亞(大馬),由十三州和三個聯邦直轄區組成的聯邦體制國。

2.富有文化和歷史價值,被稱為東南亞的一塊寶石,為熱帶地區。多元社會的特性同樣表現在食物上,馬來西亞可以見到各國的美食(沙爹、椰漿飯、炒麵、福建麵、肉骨茶…),馬來西亞的食物以辣為主。

3.馬來語是官方語言,通用英語、華語,貨幣為吉林特,多數人信奉回教。族群有華人(講廣東話居多)、印度人、馬來人。

4.慶祝節日:大寶森節,慶祝印度神穆盧干王/華人農曆新年。

5.特產:熱帶水果、世界上主要的產錫國、吉蘭丹州的銀器非常有名,臘染(巴迪)廣為人知。馬來西亞的舞蹈擁有悠久歷史

6.主要港口:包括了巴生港(Port Klang)和丹戎帕拉帕斯港(Port of Tanjung Pelepas),其他較次要的港口有基度龍角(Tanjung Kidurong)、亞庇(Kota Kinabalu)、古晉(Kuching)、巴西古當(Pasir Gudang)、關丹(Kuantan)、檳城(Penang)、美里(Miri)、山打根(Sandakan)、斗湖(Tawau)等。

7.主要貿易國:中國大陸、新加坡、美國、香港、日本、泰國、印尼、印度、澳大利亞及韓國(台灣為第十一大)。

8.峇峇()、娘惹():華人跟馬來人的後代。

9.麻六甲:歷史變化大,經過多國殖民直到馬來西亞獨立,保留傳統文化特色。

10.三寶廟:位於麻六甲,紀念鄭和。麻六甲都是單向道,市區街道也相當窄。

臺灣語言發展

族群: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外省人、新住民

原住民:南島民族,分布極廣。有證據說明台灣是南島民族發源地之一。

à原住民正名運動。

族群中心主義:只以自己的角度看別人,無法設身處地。

————————————————————————————————

 

39 何氏玉燕

49 魏瑜萱

 


8 劉杞潼

10 何玉蓮

12 孟令恩

14 VICKY 丘美玲

26 黃楚芸

38 黃郁庭

39 何氏玉燕

49 魏瑜萱

 

 

Comments (0)

You don't have permission to comment on this page.